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,每当公益领域出现挪用善款、项目造假等负面事件,媒体总会迅速介入,以连续报道、深度调查的方式,将事件细节展现在公众面前。这种监督对规范公益行业发展、维护公众信任无疑有着重要意义,也正是媒体履行社会监督职能的体现。然而,当公益机构希望通过媒体向公众展示自身透明化运作,主动公开每月捐赠明细、项目进展等正面信息时,却往往面临意想不到的困境。
某公益机构长期致力于帮助贫困地区儿童,为了让捐赠者和社会大众了解善款去向,机构计划将每月详细的捐赠收入、支出明细,以及项目实施情况等内容刊登在报纸上。他们满怀期待地联系了多家媒体,希望借助媒体的传播力,让公众看到公益事业的阳光面。但得到的回复却是,需要按照报纸版面价格支付相关费用。这让机构负责人感到十分困惑:媒体对于公益领域的负面事件可以大篇幅、长时间追踪报道,为何公益机构主动提供的真实、正面的信息,想要获得传播却需要付费?
从媒体运营角度来看,版面资源确实属于稀缺资源,无论是采编、印刷还是发行,都需要投入大量成本。收取版面费用,是维持媒体正常运转、保障新闻生产持续进行的一种常见商业模式。对于商业广告和一般性宣传内容,收取费用无可厚非。但公益机构传播的是慈善事业的透明化信息,关乎社会信任的建立,与商业性质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。
从公益行业发展的角度,透明化是其生命线。公益机构主动公开捐赠明细,是对捐赠者负责,也是提升自身公信力的重要举措。媒体的广泛传播能让更多人了解公益机构的规范运作,吸引更多人参与公益事业,这对整个社会都有着积极意义。如果媒体对公益机构的正面信息传播设置“付费墙”,可能会打击公益机构公开透明的积极性,也会让公众失去了解真实公益事业的渠道,最终影响公益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反观媒体对负面新闻的报道,确实不存在付费情况。因为挖掘和曝光负面事件,是媒体履行舆论监督职责的重要体现,能够引起社会关注,推动问题解决,维护公众利益。但这也不禁让人思考,媒体在舆论监督和正能量传播之间,是否应该找到更好的平衡?是否可以为公益机构的透明化信息传播开辟一些绿色通道,以更灵活的方式助力公益事业发展?
在公益与媒体的这场碰撞中,或许需要双方共同探索新的合作模式。媒体可以考虑设立公益专版或专栏,以优惠的价格甚至免费为公益机构提供传播平台;公益机构也可以积极创新传播方式,利用社交媒体等免费渠道,扩大信息传播范围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慈善的阳光真正照亮每个角落,让公益事业在公众的信任与支持中不断前行。
|